我曾经说过,如果把一个村庄封闭几百年,他们说话我们就很可能听不懂了,因为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。

但为什么语言具有这种快速进化的能力呢?因为语言是贴近生活的,在同一个共同体生活的人,如果发明创造出一个新的词汇,更贴近本地的实际生活,或者更符合此地人群的发音习惯,那么这个词就会很快替换掉原有的词汇。

贴近生活的词,比如莒县话说上厕所,叫上栏,因为厕所里养着牲畜家禽,用木棍栏起来,叫“栏”既简单生动又容易理解,而“厕所”一词,就显得莫名其妙。

发音方面,比如r需要往下卷舌头,而y压一下舌头就可以,所以说“银”就比“人”简单的多。

当然,“栏”未必是由“厕所”转化来的,“银”也未必是由“人”转化来的。

像之前说过的“解手”一词的来源,就是从明末清初山西移民到山东的时候,老百姓都是被强迫的,需要绑着手,大小便的时候需要叫官兵把手解开,“老爷,给我解解手”,一路上几个月下来,老百姓都习惯了,拉屎把尿都可以称为解手。

现在网络语言也同样显示出了巨大的生命力,像菜鸟,屌丝等等,本来莫名其妙的词,都成了我们日常语言的一部分,形成了独特的“网络方言”。若要一个人从十年前穿越过来,很多词就不是一下子能听懂的。可见我说的几百年的隔离能让一个语言变化到我们听不懂,此言不虚。

2016年10月15日 16:33,与晓琳微信

Last modification:July 10, 2022
If you think my article is useful to you, please feel free to appreciate